今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回国70周年,在科学家精神的感召下,在“钱学森故事”的润泽下,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钱学森班的同学们于7月下旬前往北京、酒泉、绵阳等地,沿着钱学森学长的足迹,开展了一堂跨越时空的“大思政课”。
第一站,实践团来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参观钱学森先生曾经的办公室,注视着泛黄的《关于力学所长远规划》手稿,同学们切实感受到那一份跨越山海、归国效力的赤子情怀;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望着历届成功旗上工程师们豪迈的签名,大家更是体悟到了一代代航天人“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决心与毅力。
图1-北京 关于力学所发展的长远规划
图2-北京 实践团成员参观钱学森生前实验室
图3-北京 实践团在航天一院院史展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走在东风航天历史展览馆中,同学们注视着上世纪六十年代,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公式的弹道计算手稿,感受着初代发射架上斑斑锈迹诉说的“求真、创新”;在发射场,钱学森在归国时向陈赓将军“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的反问在耳边回荡,科研人员隐姓埋名、攻关克难的场景在眼前浮现。
图4-酒泉 中国第一卫星发射场
在四川绵阳,实践团参观了梓潼“两弹城”博物馆,并与在绵工作的校友交流座谈,他们分享了在交大的成长故事,校友们表示钱学森精神是激励着他们扎根专业,矢志攻关,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精神丰碑。在新疆马兰,在“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的故事中,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了马兰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其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
图5-绵阳 实践团在两弹城博物馆
图6-马兰基地集体合影
在航天信息大楼,实践团的同学们见到了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他说,“青年一辈要能跳出专业限制,多读书、勤思考,用家国情怀锚定人生航向”。“钱学森精神”已然凝结成了同学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决心与动力,具象成了无数科技工作者挥洒在五湖四海的执着与热爱。
图7-实践团与钱永刚教授合影
威廉体育williamhill官网钱学森工程科学试点班,是以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荣誉班级,“我们站立的地方,正是前辈们曾仰望星空并最终抵达的地方”实践后,钱学森班同学留下了这样的真心告白,“这片戈壁教会我们:真正的传承,是让钱学森精神成为每个行动的坐标系”。
7月28日,实践团跨越四千公里的足迹在苍茫戈壁与历史长廊中渐次收拢。回首那段艰苦又滚烫的岁月,“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诚、“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担当在实践团成员们心中生根,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也将会成为同学们成长路上的永恒航标。
原文链接:【人民日报】跨越时空的思政课:万里重走学森路,仰望星空续薪火
相关链接:【光明日报】跨越时空的思政课:万里重走学森路,仰望星空续薪火
【中国青年报】去酒泉、到马兰基地,上海交大学子重走“学森路”
【青春上海】一堂跨越时空的暑期思政课,青年学子重走“学森路”
【劳动报】万里重走学森路,上海交大师生展开一堂跨越时空的“大思政课”